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环球科学> 观察> 观点>

科学家撰文讨论宇航员留驻火星

时间:2010-11-01 13:39 来源:新京报
听上去有些雷人,但这是真的!在本月出版的《宇宙学》(Cosm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作者提议给肩负探索火星任务的宇航员发“单程票”,让他们登上火星以后就在那里搞建设,不要再回地球了!
  
  电影《红色星球》里人类殖民火星的情景真的会出现吗?
电影《红色星球》里人类殖民火星的情景真的会出现吗?
一些宇宙学家主张,应该给登陆火星的宇航员发“单程票”
一些宇宙学家主张,应该给登陆火星的宇航员发“单程票”
 

  去时容易回来难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马库奇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宇宙学家达维斯,文章的名字叫《大胆去吧,人类通往火星的单程使命》。作者写 道:“即使在技术上可行,载人的火星往返在近期的任何时候都不太可能实现———这是一个耗费巨资的计划,无论是让政府花钱还是在政治上下决心都很难。”问 题的核心在于,绝大多数的花费都将用在将人员和飞船安全运回地球。所以最好让宇航员别回来!
 

  我们从“阿波罗”登月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人类从外星返回地球的艰难。在“阿波罗计划”开始之前,人类到达月球已经不是什么问题,苏联人早在 1959年就已将“月球2号”送到了月球表面。所以,“阿波罗计划”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让宇航员从月球返回地球。问题集中在起飞重量上,从月球起飞返回地 球所需要的燃料不可能在月球上获得,这就意味着要设计巨大的火箭。
 

  在阿波罗计划论证阶段,专家曾经提出过“直接起飞”、“地球轨道集合”、“月球表面集合”等多个方案,最终执行的是“月球轨道集合计划”。这种 方案要求建设一艘较大的航天器,称为指令舱,携带一艘装载宇航员的登月航天器,称为登月舱。进入月球轨道之后,登月舱与指令舱分离,并降落在月球表面;指 令舱留在月球轨道。登月完成之后,登月舱重新起飞,与指令/服务舱在月球轨道集合,并返回地球。这个计划只需要一艘很小的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表面,使返回时 在月球上起飞航天器的质量大大减小。
 

  如果人类要登陆火星并安全返回,需要更加复杂的技术。火星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的2/5,而月球的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的1/6,所以从火星起飞的 难度比从月球大得多;把昂贵的设备抛在火星上,是巨大的浪费。在多国联合进行的“火星500”地面实验中,设定从地球飞往火星的时间是250天,在火星考 察的时间是30天,而返回地球需要240天。30天的短暂考察之后,需要经历240天的危险航程回来,似乎也是时间上的浪费。

  干脆就建设到老吧

  基于这种考虑,马库奇等人认为,单程的火星旅行不仅将大大缩减开支,也标志着人类开始长期统治火星。
 

  火星在很多方面和地球相仿,是目前最有希望的移民地和发展空间。火星上有适当的表面重力、大气层、充足的水和二氧化碳,还有大量的必需矿物。火星是距离地球第二近的行星邻居。利用当今的化学火箭技术,采用最合理的着陆方案,去火星的旅程花费大概要6个月。
 

  马库奇说:“即使是单程,到火星的探险旅行也要花很长时间。一个办法就是先送出4个宇航员,每两人使用一个太空舱,每个太空舱都有着陆器和充足的给养。火星的单程人类之旅将是为人类在其他行星上的永久存在迈出的第一步。”
 

  马库奇和达维斯强调这些并不意味着为了科学,就可以把宇航员简单粗暴地扔在那颗红色星球上。他们强调,和登月不同,登陆火星的人有一系列任务,来完成长期的殖民。
 

  作者设想,宇航员将会用来自地球的基础必需品来满足短期需求,之后他们会越来越多地利用火星资源,最终达到自给自足,并且他们建立的基地将会作为急剧扩张的征服计划的着力点。
 

  这个工程将会从挑选合适的殖民地开始,选定一个洞穴或者其他自然庇护所,同时也考虑附近的其它资源,如水,矿藏和营养物质。
 

  火星拥有天然的大溶洞,其中一些在海拔很低的地方,接近于火星北海。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像其他含冰的溶洞一样,把冰在内部储藏起来。火星没有臭氧层和电磁保护层,冰川阻挡离子和紫外辐射,还可能提供水和氧气。
 

  这篇文章说明,除了在地球巨大灾难时,为人类提供生命方舟,火星的殖民者还将会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平台。火星可能曾经拥有微生物,达维斯和马库奇说,如果在一个火星上建立研究设施将会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研究外星的生物形式,为生物学家提供地球以外的第二个演化记录。
 

  “火星也隐藏着大量的地质学和宇宙学数据,而它们几乎不可能从地球发射的自动探测器上得到。”作者写道,“人类在火星上的永久存在将会为比较行星学打开前人不敢想象的巨大空间。一个火星基地将会为人类或机器人对外太阳系和小行星带的探索提供跳板。”
 

  有人会去吗?

  好吧,这个目标真够远大的,但有人去吗?达维斯说,移民火星和当初移民北美大陆没有什么不同,那些移民从欧洲走后就没想到回来过。而像哥伦布这 样的探险家,虽然没想到要在他们的目的地停留,但他们的目的是继续探索新的大陆,即使死了也不怕。马库奇和达维斯承认,这样一个工程将不仅需要国际合作, 并且需要探索精神和大发现时代冒险风潮的回归。
 

  真的有人要去吗?作者在文章中写到,其实有很多科学界人士对此表示了兴趣。“我们在演讲和会议中的陈述后进行了非正式的调查,许多人表示满足科学的好奇心,基于人类的冒险精神和使命感,他们有担当单程旅行志愿者的意图。”马库奇和达维斯说。
 

  那作者自己会去吗?马库奇自己也将要准备“大胆地去”,单程前往红色星球。不过他限制了一些条件:“等我的小孩长大了,我才会去!”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刘铮 实习生 唐宏宇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 12件事颠覆未来

    对人类而言,未来有哪些令人瞩目的事件将会发生呢?我们挑选出12个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

  • 保护自然须注重民生

    即使工业文明的脚步已经遍及天涯海角,环保主义者仍在不遗余力,努力减轻工业文明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