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

时间:2010-02-05 08:54 来源:《环球科学》2010年第2期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事实,绝非随意猜测!仅以中国的气候变化为例,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对于全球变暖,人们有一个认识误区,即全球变暖就应该表现为气温升高。实际上,全球变暖既可能导致气温升高,也可能造成气温下降,而且波动幅度较大。
  
    不确定的波动


渤海遭遇30年来最大海冰灾害,渔船被冻结在海中
波兰维斯瓦河结冰,航运几乎瘫痪

    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秦大河的答案是否定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事实,绝非随意猜测!仅以中国的气候变化为例,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他认为,对于全球变暖,人们有一个认识误区,即全球变暖就应该表现为气温升高。实际上,全球变暖既可能导致气温升高,也可能造成气温下降,而且波动幅度较大。

     “北极涛动负异常是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天气现象,而非气候现象。2010年1月14日国家气候中心召开了“北半球极端冷事件及我国冬季气候预测技术研讨会”,十几位气候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涛动是两个地区的气压此起彼伏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北极和周围中高纬度地区看作一个装满水的茶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陈文研究员形象地比喻:“用勺子按逆时针一搅,茶杯里的水就会形成一个漩涡,这个漩涡就是气压较低的北极极涡,而周围转动的水就是围绕北极的中高纬度的西风带,而勺子的搅动则是大气波动等扰动。”搅动得快,极涡的气压低,中高纬度的气压高,西风强,这是北极涛动的正位相,这时冷空气不容易从极地出来。相反地,搅动得慢,极地的气压就没那么低,中高纬度的气压降低,西风较弱,这是北极涛动的负位相,此时,北极的冷空气就容易到达中高纬度地区,造成寒潮。

    “这些扰动中包括波长达几千千米的大气波动,其波长尺度几乎可与地球半径相比拟,我们将它称为行星波。” 陈文介绍道,有一个高压和一个低压就能形成一个行星波,有这么两个行星波,刚好可以绕北半球一周:一个波从由西伯利亚高压到阿留申低压;另一个波从加拿大高压到冰岛低压。行星波有两个传播方向,一支是从对流层下层向上层传播,同时慢慢偏向热带;另一支在向上传播的过程中则慢慢偏向极地,并一直传播进入平流层。往平流层传递的波较多,往热带传递的就少。“如果按照平常情况,对流层的行星波主要是从中高纬度向热带传播,如果向热带传播的波少了,就是异常情况,和正常情况做一个减法,就好像是负向的波在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和极地传播”。这种负向的波会减弱极涡,使极地气压升高,这与北极涛动有很大相关性。

    陈文还告诉记者,他们在研究时,将环绕地球的气流的多年平均值定义为基本气流,“除了行星波之外,还有波长尺度为几千米的波,以及时间尺度为几天的波”,对于气象预报来说,这些不同尺度的波之间以及波与基本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难以进行长期预测。但普遍认为,北极涛动是大气的一种自然波动,并不能证明全球气温是变暖了还是变冷了。大部分气候学家也认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本身也不能直接证明全球变暖。

    争论在升温

     但对于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全球变暖”和“全球变冷”理论,都无法给出令人彻底信服的解释。

    秦大河院士认为,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近年来,国内外极冷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就是例证;支持“小冰期来临”的克罗利则说,在冰期和间冰期,地球的温度都很稳定,但是在过渡区,地球上的气候就会变得很极端,极端高温的天气和极端寒冷的天气可能会毫无障碍地更迭。“地球正在进入一个自然的‘翻转点’,你不知道它会突然转向哪个极端,我只想说,极度冰河纪和全球变暖同样棘手。”IPCC则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对包括寒潮在内的极端天气频率、强度之类的评估,目前认识水平尚低。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的话,或许可以让我们对两种气候变化学说进行重新审视:“气候变化从年际到百万年以上的时间尺度上都在发生。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就像俄罗斯套娃那样层层重叠;不但重叠,它们还通过相互作用纠缠在一起,以至于不考虑长过程就无法正确理解较短的过程。”他认为,目前还不能根据米兰科维奇周期理论判断地球现在处于什么时期,还需要更多的勘测来支持。

     陈文研究员则透露:“北半球的寒潮给了我们提示,让我们改进气象预测模式。”因为这次涛动的信号是从平流层传导到对流层的,而现在预测天气主要关注对流层,很少注意到平流层,“以后改进了模式,将平流层纳入研究范围,可能预测会更准确一些”。

     或许,面对引起气候变化数量巨大的复杂因子以及仪器和资料的偏差和不足,科学家们能做的只有不停地研究,让得出的结果不断接近事实。(本刊记者 罗绮)

 

气候变冷还是变暖:
此文章来自《环球科学》2010年第2期,查看本期更多内容,请点击
顶一下
(35)
85.4%
踩一下
(6)
14.6%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