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奖获得者: 阿尔•戈尔 (Al Gore)美国前副总统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业委员会(IPCC) 获奖理由: 在确立和大力推广与“由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有关的知识以及扭转全球气候变暖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 ★ 戈尔不仅是《科学美国人》的忠实读者,还两次为杂志撰文:1990年第4月《拯救地球的新倡议》(The New Initiative to Save the Planet)与1991年第9月《计算机、网络和国家政策》(Computers, Networks and Public Policy)。 ★ IPCC则在2007年第8期《科学美国人》(2007年第9期《环球科学》)上,撰文《证据确凿,是人类活动让地球变暖》(The Physical Science behind Climate Change),揭示从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活动因素导致的全球变暖占90%以上。 |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一直致力于宣传环保观念。他曾赴南极考察臭氧空洞问题,赴巴西实地了解和研究砍伐森林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戈尔一直主张发达国家为环保作贡献,并希望同中国合作开发能源。2006年,他推出了自己参与制作和演出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关注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问题, 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并被《科学美国人》评为2006年“年度政策领袖”(参见2007年第1期《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2006年全球科技领袖》)。 IPCC的主要任务是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各种问题展开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评估,为保护环境和国际社会在气候方面的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自1988年成立以来,该机构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的生活方式直接导致全球变暖这一事实。 |
马里奥•R•卡佩奇/奥利弗•史密斯/马丁•J•埃文斯 |
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马里奥•R•卡佩奇(Mario R. Capecchi)美国犹他大学Eccles 人类遗传学研究所科 获奖理由 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在1994年3月,卡佩奇就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目标基因替换》(Targeted Gene Replacement)。 |
“基因靶向”技术可允许科学家利用胚胎干细胞,灭活或修改小鼠的特定基因,使实验鼠体内的一些“不活跃”基因失去作用,从而发现这些基因的实际功能,研究这些基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卡佩奇的工作揭示了基因在哺乳动物身体器官的构建和发展中的作用,并为人类身体的一些先天畸形指明了原因。他认为,哺乳动物细胞中染色体与导入DNA之间能发生同源重组现象,通过同源重组,有缺陷基因可用导入DNA进行修正。 史密斯出生在英国,后来才获得美国国籍。史密斯在1951年获得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如今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工作。他最初从事胰岛素的研究工作,后来转入分子生物学领域。大概在60岁时,他发明了可关闭活体内特定基因的技术。史密斯和卡佩基几乎同时对“基因靶向”技术做出了开拓性贡献,这一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培育出拥有特定变异基因的小鼠。 埃文斯是正统英国人,1963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进入伦敦大学学院学习,获得解剖学和胚胎学博士学位。1978年,他返回剑桥大学工作。3年后,他和同事从小鼠胚胎中第一次成功分离出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这为“基因靶向”技术提供了施展本领的空间。 |
文学奖获得者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英国女作家 获奖理由: 女性经历的史诗作者,用怀疑主义、才华激情和预言的力量,来审视被割裂的文明
|
今年88岁的莱辛可能创下了诺贝尔文学奖年纪最大的获奖记录。六岁时,莱辛随父母移居津巴布韦,她的主要作品都取材于非洲的这段生活经历,处女作《青草在歌唱》描写了种族歧视在非洲给白人和黑人带来的悲剧,五部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描写了女主人公玛莎在一个充满歧视和不平等社会的艰难历程,《金色笔记本》、《黑暗前的夏天》等作品也都和取材于这段经历。此外,她还创作了一系列科幻小说,如《南船座中的老人星》,以科幻的形式思考人类历史和命运。 |
化学奖获得者 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 Ertl),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科学家 获奖理由: 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 |
20世纪60年代末,表面化学开始成为一项独立的基础学科。这一学科对于化学工业而言非常重要,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铁为什么会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里的催化剂如何工作。埃特尔是最早洞察到表面化学研究拥有巨大潜力的科学家之一,他不仅奠定了表面化学研究的方法论,更在诸多实际应用领域获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
阿尔贝•费尔/彼得•格伦贝格 |
物理学奖获得者 阿尔贝•费尔(Albert Fert) 巴黎第十一大学物理学教授 “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 |
“巨磁电阻”效应,是指磁性材料的电阻率在有外磁场作用时较之无外磁场作用时存在巨大变化的现象。在这一效应作用之下,极弱的磁场变化可以造成明显的电阻值变化,因而可以成为读取磁性介质内所存数据并转化为电流信号的理想工具。正是费尔和格伦贝格两位科学家的重大发现,让我们用上了体积小,容量大的硬盘产品,而且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硬盘技术还将有革命性的发展。 |
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S•马斯金/罗杰•B•迈尔森 |
经济学奖获得者
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
机制设计是指,把研究者置于全能上帝的位置,来研究两个各有目的,但又必须合作的团队的关系。其中一个团队是某任务的委托人,另一个则是任务的真正实施者,也叫代理人。“上帝”的工作就是设计出一套有效机制,让双方都能尊重、了解和信任对方,从而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一理论为最优贸易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 “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因而被誉为“机制设计理论之父”。1990年,因为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开创性工作,他还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今年,赫维奇已90高龄。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