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环球科学> 生命> 前沿医学>

微生物以砷为食不奇怪 我国曾培育过食砷菌

时间:2010-12-10 15:02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砷对人类来说是有毒的,但是对微生物却不一定”,以砷为食的微生物并不稀奇。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州湖泊中发现一种以剧毒的砷(俗称砒霜)为食的微生物,甚至能将砷融入它们的DNA。并评价说,这种生命形式的存在将改写所有生物教科书中关于外星生命的理论,使地球外寻找生命的范围得以扩展。然而,多位科学家却对试验过程和意义表达了质疑。

     那么,这种微生物的发现在科学界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我国科学家们又是怎样看待这个研究成果的?今天上午,记者专访了中科院微生物所程光胜研究员,对网友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程光胜认为,由于微生物大部分是人类肉眼很难发现的,所以很多微生物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的。人的参与不可避免会影响到这些微生物,因此,这次发现的微生物是否还是大自然中发现的那一种“很难说”。

     其次,“砷对人类来说是有毒的,但是对微生物却不一定”,以砷为食的微生物并不稀奇。我国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发过一种以砷为食的细菌,用以处理含高浓度砷化合物的环保技术,用来治理砷污染。另外,现在对于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研究也有很多,例如:高温环境、高压环境、高碱环境等。

      虽然微生物细胞的结构成分中过去没有发现过砷元素,但是从化学家的角度来看,砷和磷是同族元素,砷取代磷是完全可能的,“况且,核酸中有几千万的碳氢氧氮磷原子,砷原子部分取代了磷原子,不必大惊小怪”,2007年我国科学家就曾在细菌核酸中发现了硫原子——这项发现说明硫元素也可以取代核酸中的氧元素,这是相通的原理。

     对于NASA和一些媒体对这项研究的评价意义,程光胜认为有些过分,并且“身边很多同事也支持我的看法”。自从人类 17世纪发现微生物以来,“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况且地球只是宇宙的一粒尘埃,以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去猜测浩瀚的宇宙,结果不言而喻。他表示, “未知的东西很多,发现什么都是有可能的”,而科学研究的意义就是发现未知!

 

 

相关阅读:

 

NASA发现奇特地球细菌 拓展地外生命搜寻范围

    美国宇航局在北京时间今天凌晨3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研究人员在加利福尼亚莫诺湖进行的试验首次发现,地球上的微生物也可以利用有毒的化学元素砷生长、繁殖。这种微生物在其细胞成分中以砷取代了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