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苏珊娜·马丁内斯-康德(Susana Martinez-Conde)
斯蒂芬·L·麦克尼克(Stephen L. Macknik)
翻译 韩彦文
当你阅读一行文字时,眼睛从左到右迅速扫过,每个字依次成为视线的焦点;当你盯着某人的脸,眼睛同样“不安分”,视线四处飘移:左眼、右眼、鼻子、嘴……回想一下,你会发现,这样的情形经常发生,无论是在浏览文章、打量别人,还是在欣赏美丽的景色时。
这种随意的眼运动叫做眼跳(saccades),只是眼部肌肉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实际上,我们的眼睛一直都在动,即便处于注视状态――如盯着某人的鼻子、眺望海天交界处的帆船时,也是如此。在清醒状态下,我们有80%的时间都在盯着这样那样的东西看,但不管看什么,眼睛总以我们无法察觉的幅度跳动。这种跳动对视觉的产生非常必要,如果让眼球在注视时保持绝对静止,你很快就会发现,眼中的静态景象完全消失了。
直到最近,这些“注视眼动”(fixational eye movement)才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50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幅度最大的一种注视眼动――微眼跳(microsaccades)到底有何作用?一些科学家认为,微眼跳不仅没有任何益处,反而有损视力,因为眼睛不断地跳动会使视线模糊。不过在美国菲尼克斯市巴罗神经学研究所,本文作者马丁内斯-康德教授所在实验室的最新研究却表明,当一个人注视静态景象时,必须依赖这些微妙的眼动过程,才能产生相应的视觉感知。
微眼跳还是一个“跳板”,神经科学家借此可以了解大脑利用视觉产生意识知觉的方式。过去几年,我们和其他同行找到了与微眼跳有关的神经活动模式,这使我们不得不相信,人类的绝大部分视觉感知,都是在微眼跳的作用下产生的。而且,这种细微动作的运动方向不是随机的,而是指向人们真正关注的地方,即便眼睛正盯着其他地方――眼睛真正成为了我们思维的窗户,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意愿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