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古代残留的DNA提供了一个生活在4 000多年前的古格陵兰人的相貌细节。
撰文/克里斯廷•苏亚雷斯(Christine Soares)
翻译:徐海燕
男性,粗短身材,深色皮肤,褐色眼睛,铲状门牙,Rh阳性 A型血,深褐色粗发,已开始斑秃,酒精耐受度高,产生尼古丁依赖的危险比常人高——幸好他生活的年代距离人类开始吸烟还有好几千年。这份描述发表于今年 2月,为一个 4 000多年前便已消失的石器时代格陵兰人绘出了一幅精细肖像,所根据的信息仅来自于他的残留DNA。
这次分析由丹麦科学家领导,不但标志着第一个古代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也让我们看到,现代侦探技术 仅从疑犯的基因编码中就可以识别出大量信息。法医分析已经远远超越了用犯罪现场的 DNA“指纹”来寻找疑犯的简单方式,开始尝试阅读基因组中的性状编码,以便为警方画出不明人物的速写。“人体通过 DNA的表达来决定脸部相貌,”美国莫尔豪斯学院(Morehouse College)的人类学家马克 •施赖弗(Mark Shriver)说,他希望这种识别能力在十年内可以成倍提高。
重现古代格陵兰人相貌的科学家用来提取 DNA的,只是永冻层中保存的几绺头发。头发本身又黑又粗,其中残留的化学物质表明他主要食用海产品。研究人员在这个人的基因中发现,他有一组在西伯利亚人群中最常见的 DNA 变异,从而结束了关于格陵兰古爱斯基摩人发源地的长期争论。在确定他的祖籍为北亚后,研究团队就从 DNA中解读出了现代亚洲人中与褐色眼睛相关的四个基因里一些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变异。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解读出了与铲状门牙和干性耳垢相关的多个SNP,这两个性状在现代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中十分普遍。另外四个 SNP表明他的肤色可能很深,还有一组在适应寒冷气候的人群中很典型的变异表明他矮个结实,有丰富的脂肪。
这些性状加在一起,或许还不能从一群人中一眼分辨出这个古代格陵兰人,但已经可以大大缩小搜索范围。这种“预言”类信息的作用已经体现在一批著名的刑事案件中,虽然这些信息还很简单。2007年,西班牙圣地亚哥联合大学(University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Christopher Phillips)和他的同事们,根据从牙刷上取得的 DNA样本,确认2004年马德里地铁爆炸案中的一名嫌犯来自北非。警方后来证实,该恐怖分子是阿尔及利亚人。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起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案调查中,证 人指称罪犯为白人,DNA证据却指出罪犯具有显著的黑人和美洲土著血统。警方因此扩大了搜索面,终于找到了杀人犯。
美国国家司法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的DNA计划(DNA Initiative)正在资助科学研究,以寻找更多可用于法医学的遗传标记。诸如此类的计划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找出血统之外的信息,因为血统本身通常无法确定相貌。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达尼埃莱•波迪尼(Daniele Podini)正在开发一个法医工具包,通过对 50到 100个遗传标记的分析,来确定疑犯的眼睛及头发的颜色、性别和可能的血统。他说:“我们的想法就是提供一种新的调查工具,可以帮助确认证人的证词,或者缩小嫌疑对象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