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局网站日前公布了美国宇航局(NASA)在2008年取得的十大科学成就,国际空间站建设接近尾声,凤凰号圆满完成火星探测任务,以及NASA帮助设计的第四代鲨鱼皮泳衣均上榜。
以下是美宇航局2008年十大科学成就名单:
1.国际空间站建设接近尾声

美宇航局今年共实施了4次航天飞机发射任务,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了多个实验舱和硬件,令空间站在大小、容量、科研能力等方面均有所增强。这些飞行任务还让空间站做好了迎接6名实施长期任务的成员和扩展科学探索任务的准备。2008年欧洲航天局“哥伦布”号科学实验舱、“儒勒?凡尔纳”自动货运飞船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希望”号实验室的启动标志着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新设载人航天控制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正与位于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的现有控制中心协同合作。
今年11月20日是俄罗斯控制舱“曙光”号(Zarya)发射10周年。“曙光”号控制舱也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在“曙光”号抵达轨道10年间,国际空间站已建设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航天器――重量达313吨,内部容量超过2.5万立方英尺,即相当于拥有五个卧室的大房子。国际空间站如今拥有19个研究设备,9个来自美宇航局,8个来自欧洲航天局,两个来自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2.“凤凰”号圆满完成火星任务

美宇航局“凤凰”号火星探测器于11月2日停止同地面的通讯联系,但之前已向地面发回数量堪称史无前例的科学数据。“凤凰”号在2007年8月4日发射,于2008年5月25日安全着陆火星,比以前发射的探测器着陆地点都更靠北。“凤凰”号的软着落是32年来的第一次,也是历史上第三次。“凤凰”号携带的摄像机将超过2.5万张火星照片发送回地球。
初步的科学数据使科学家进一步了解了火星北极环境是否适于微生物生存;纪录了之前探测任务从未发现的火星碱性土壤环境;发现了也许能充当生命营养物的浓度偏低的盐;发现了碳酸钙,探测到高氯酸盐的存在。上述发现还向前推进了纪录火星液态水历史的目标。“凤凰”号的使用寿命比原定计划延长了3到5个月。美宇航局科学家仍在对“凤凰”号发回的数据进行分析。
3.“战神1号”火箭通过初步设计评估

美宇航局在2008年成功完成了对新型“战神1号”火箭的初步设计评估。“战神1号”火箭将从2015年开始,肩负起向国际空间站发射“猎户座”乘员探索飞行器、4到6名宇航员和小型设备的重任。另外,它还将用于美宇航局重返月球的任务,在未来数十年大有用武之地。初步设计评审是35年来负责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美国火箭首次经历这样的里程碑事件。
这次评估检查了“战神1号”火箭的设计,以证实预定技术方案可以满足美宇航局有关完全整合各种设备的要求,确保火箭所有零部件和辅助系统可以共同作业。按计划,美宇航局准备在2009年对“战神1号”火箭进行首次试射。用于这次试射的硬件,如上面级模拟器,已于今年秋天陆续运抵佛罗里达州的美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
4.北极海冰继续减少

根据美宇航局参与筹建的美国全国冰雪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今年9月,北极地区海冰覆盖面积已降至卫星时代开始以来的历史第二低位。尽管比2007年9月创下的创纪录低位稍高,但最新数据进一步强化了过去30 年来发现的北极地区夏天海冰覆盖面积呈现消极趋势的观点。
今年3月,北极地区的海冰覆盖面积达到冬天以来的年度最高值,当时,美宇航局科学家和全国冰雪数据中心报告称,厚厚的、年代相对久远的海冰仍在继续减少。美宇航局利用被动微波传感器,发展了从太空观测海冰面积和浓缩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