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科学》封面秀

《环球科学》2008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每年的一大重头戏,从2006年开始,今年已经是第三次评选。与往年评选不同的是,2008年度十大科学新闻评选《环球科学》杂志与新浪网联合开设网上评选的环节。

  评选过程中,不仅有专业编辑的参与,杂志社还邀请众多知名科学家参评,保证评选的权威性。正因为评选过程专业、权威、具有前瞻性,每年的十大科学新闻都受到很多科学爱好者、媒体、科研机构的关注,在网站上拥有极高的转载率。

  今年的十大科学新闻评选范围从200811日到截稿日期为止,在专业编辑与科学家参评的基础上,还将邀请网友参与,扩大十大科学新闻的影响力。【详细评选说明】【进入论坛讨论

  相关链接:2007年十大科学新闻  2006年十大科学新闻

评选标准

评选十大科学新闻的事件一定要满足以下三点:

1 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促进相关的领域的发展,而不是在已有研究上的小改进。

2 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科学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

3 某一领域的重大发现,将改变人们的现有认识。

评选流程

1 从11月17日开始正式评选,推出“十大科学新闻”评选专题,接受网友投票、评论。网友投票截止日为12月10日。

2 《环球科学》拥有阵容强大的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库,由其中30名杰出科学家组成“十大科学新闻”专家评选团,对30条候选新闻进行点评、投票。

3 《环球科学》专家级资深科学编辑投票评选。

候选新闻简介:

干细胞研究取得多项进展

  自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发明人工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技术后,成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有力工具。干细胞技术离实际应用已越来越近。

 

英科学家培育出首个人兽混合胚胎

  2008年1月17日,英批准研究小组培育人类与动物混合胚胎,4月1日,纽卡斯尔大学宣布成功培育出了人牛混合胚胎。这个胚胎总共存活了3天时间。

人造生命诞生仅一步之遥

  2008年1月24日,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合成拥有485个基因、58万对碱基的生殖支原体基因组,完成了人造生命的关键一步。

最大规模人类遗传多样性调查完成

  2008年2月21日和22日,《自然》和《科学》分别刊登文章称,由美英等国科学家组成的两个国际研究小组进行的世界最大规模人类遗传多样性调查项目完成。

美国科学家建立第一个人类神经细胞组织系统

  2008年3月5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建立了第一个人类神经细胞组织系统,在实验室里让活体神经细胞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可移植到人体,用于修复受损神经系统。

日本发现可有效分解塑料的酵母

  2008年3月,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宣布,该所科学家在水稻叶子中发现一种酵母,可有效分解微生物降解塑料。这一发现将可能帮助解决废旧塑料等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

法国研究人员部分修复实验鼠受损大脑

  2008年3月31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发布消息说,该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连接神经元,部分修复了实验小鼠受损的大脑。意味着将来或可以利用类似方法治疗因脑部受到重创而瘫痪的患者。

法国科学家发现首个可感染病毒的病毒

  2008年8月8日,法国科学家发现,病毒也会受到病毒感染,这有助于解释为何病毒的变异速度会如此迅速。

美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首个转基因人类胚胎

  2008年5月12日,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GM)人类胚胎,用以研究细胞和疾病的早期发展状况。胚胎在存活5天后被销毁。

世界首例人造无核红细胞诞生 献血将成历史

  2008年5月12日,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GM)人类胚胎,用以研究细胞和疾病的早期发展状况。胚胎在存活5天后被销毁。

中英美科学家宣布启动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

  2008年1月22日,由中国、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协作组”在深圳、伦敦和华盛顿同时宣布,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这一宏伟计划将绘制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最有医学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

日本合成能将人造氨基酸折叠成蛋白质的酶

   2008年8月25日,日本理化研究所和东京大学宣布,两家机构共同合成了能将人造氨基酸正确折叠成蛋白质的融合酶。运用这样的融合酶,就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将人造氨基酸组合进普通的蛋白质中。

美科学家首次测序癌症患者基因组

  2008年11月6日,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首次成功测序了一个癌症患者的基因组,这一开创性工作为利用新方法揭开癌症的遗传学基础创造了条件。

美国巡航导弹击毁失效卫星

   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2月20日10:30分,美国海军导弹巡洋舰“伊利湖”号在夏威夷岛以西的太平洋水域,发射了一枚经过改装的标准-3型弹道导弹,不仅击毁了失控的美国间谍卫星USA 193,还准确击中了这颗卫星所装载的联氨燃料箱。

凤凰号在火星北极发现水冰

  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5月25日19:53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北极地区成功着陆。它的科学使命是研究火星极地气候、环境及土壤,研究火星地表及表面下层环境中存在生命的可能。

大型强子对撞机宣布启动

   2008年9月10日,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宣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启动。LHC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可以将质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91%,不过一周之后,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生严重氦泄漏事故,被迫中止运行。

中国迈出太空行走第一步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7日16:39分,翟志刚打开舱门,身着国产舱外航天服“飞天”,执行我国首次出舱活动任务。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为将来空间站的建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类首次准确预报小行星撞击地球

  2008年10月6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台发现近地小行星2008 TC3,随后的跟踪观测确定了它的运行轨道。世界时14:59分,国际小行星电报中心(MPEC)发布公告,这颗小行星将在不到12个小时之后与地球相撞。多份目击报告证实了这起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

雨燕号探测器发现最古老和最明亮的恒星爆发

  世界时2008年9月13日5:47分,美国NASA雨燕号探测器检测到一次伽马暴,地面及空间望远镜随即在多个波段展开追踪观测。观测数据表明,该伽马暴距离地球128亿光年,是迄今发现的距离最远的伽马暴。

超导研究获重大进展

  2008年2月,日本科学家首先报告说,氟掺杂镧氧铁砷化合物在临界温度26开尔文(零下247.15摄氏度)时,即具有超导特性。3月25日,中国科技大学陈仙辉领导的科研小组又报告,氟掺杂钐氧铁砷化合物在临界温度43开尔文(零下230.15摄氏度)时也变成超导体。

美科学家成功研制RNA分子生物计算机
  2008年10月20日,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随着计算机发展的日新月异,研制运行速度更快的计算机已成为一种定式,但是目前科学家最新研制的生物计算机却能够在活酵母细胞中进行计算处理。

四分之一哺乳动物濒临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0月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会议,发布一项哺乳动物调查评估报告。报告显示,全球哺乳动物中四分之一濒临灭绝。

全球变暖导致北半球最大冰架断裂 冬季冰盖仍在持续融化

  2008年4月,包括加拿大特伦特大学极地专家德里克•缪勒(Derek Mueller)在内的科学们和加拿大骑兵巡逻队(Canadian Rangers)共同发现了北半球最大的冰架,位于加拿大东北部的沃德•亨特冰架(Ward Hunt Ice Shelf),已经断裂成三个部分。

英国科学家欲用水下波浪发电 替代风力发电

  日前,英国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利用海水起伏产生的波浪来发电的独特装置。这种名为“水蟒”的装置长约182米、宽约6米,由橡胶制成。它们可以收集海洋水下波浪的脉冲能量用以发电。

日本开发出可检测20种病原体的DNA芯片
  2008年3月18日,由东芝公司、警察厅科学警察研究所和带广畜产大学成功研制出一种DNA芯片,能同时检测出炭疽菌等20种病原体。这种芯片技术由已经在医疗领域进入实用阶段的DNA检测技术转化而来。

科学家发明纳米细胞“背包” 用于药物输送
  2008年11月7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纳米通讯》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微型聚合物,可以像背包一样附着在细胞上,这种聚合物在输送药物或者癌症诊断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温室气体增多引起海洋酸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16日发表公报说,由于吸收了过多的二氧化碳,海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酸化。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海水表面的酸性增长了30%,这一现象已经威胁到了海洋生态系统和几千万人的生计。

MIT成功模拟光合作用 产生新能源可代替石油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日前在实验室内一种简单实惠的方法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并产生了可供燃烧的氢气和氧气。该方法产生的氧气和氢气为清洁能源,能够用于补偿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

单个光子携带信息量纪录被打破  
 2008年3月23日,美国物理学家胡利奥·巴雷罗(Julio Barreiro)宣布,他们成功地让单个光子携带的信息量达到1.63比特,这一数字打破了此前单个光子最多携带1.585比特信息的纪录。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卫星通信的效率的最大化。

美科学家造出高温超导“薄膜”
      2008年10月9日,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报告,他们成功利用多种铜氧化物材料,制造出了双层高温超导薄膜。尽管任何一层材料本身都不具有超导电性,但二者的界面2~3纳米厚的范围内却展现出了一个超导区域。

《环球科学》是享誉世界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由电脑报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Scientific American合作推出
Copyrght ? 2006 -2008 Global Science
环球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WWW.SCIAM.COM.CN 最佳分辨率 1024×768
网站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12F
读者信箱:cnsciam@gmail.com
渝ICP备06004211号